张勤:志愿服务如何参与应急管理?| 对话佳作095期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与治理创新,“志愿服务”已成为常态化元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志愿服务更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迫切需求的一项现实课题。那么,应急领域的志愿服务有何特殊性?应急志愿的服务体系如立?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难点如何破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张勤教授2021年7月出版的《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点击阅读简介)一书,基于对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在专业能力、资源保障、法治体系、信息支持、心理救助以及协调机制建设方面的分析,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路径的构建。此书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的推荐,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本有益教材。平台有幸邀请到张勤教授对著作延伸问题做进一步分享,以飨读者。
嘉宾介绍
张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8部。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及重点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多篇获得三大文摘转载,获省部级社科奖多项。调研报告与资政建言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刊载,研究成果曾受到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批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风险社会理论,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理事或常务理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鉴定评审专家、南京行为科学学会会长等职。
访谈实录
Q1: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最新出版的《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这本著作?您是基于何种契机开始从事应急管理领域的志愿服务研究?
张勤:此书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在项目全部完成结题任务后得以出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中国志愿服务的地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空前的提升。
新时代,我国公共安全总体形势不断向好,但面临的风险危机形势依然严峻,风险中的突发事件系统性不断变化,风险的形态不断出现新的特征,许多事件的发生日益呈现复杂化、关联性和复合型特征。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故不断累积叠加,非常规的事件呈多发频发,形态愈加复杂,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也随之增强,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的几率不断增大。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战略部署与具体实践,国际社会一贯通行的做法,就是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国家应急领域中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参与应急工作,强调“要把志愿者等社会救援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平时登记训练,需要时科学组织调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任务分工中,明确了志愿服务要参与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因此,志愿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在应急救援领域中的得力助手,也成为国家应急管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应急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重要助手。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使我更加坚定了对志愿服务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门研究和深入分析。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成为重要的战疫力量。政府拥有大量丰富的公共安全资源,能够动员和调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制度等各种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分配、使用,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资源支持保障体系,畅通资源供应渠道,给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述的,“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使命,并不影响也不排斥社会的积极参与应对合作。反而更需要与各类社会主体通力合作,统筹协调”。
进入新时代,为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也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 提出了更高的新任务、新期望、新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危机,预防控制灾害,抢险救助灾难,是志愿服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有效预警和化解危机,及时应对灾害,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仅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神圣使命,更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应急管理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Q2:相较于我国其他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国外对NGO的广泛研究,您认为应急领域的志愿活动有何特殊性?与前者研究的关联是什么?
张勤:相比较其他类别的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除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之外,还要发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具备紧急事件的预防、备灾、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不同阶段的处置能力,具有紧急性、特殊性和风险性等突出特征。老子说过:居善地,应该选择正确的地位,心善远,处心应该深远宽厚,与善人,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出于仁爱之心,言善信,言出必行,事善能,要求具有专业的能力。同时,应急志愿者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实际演练或经过其他途径了解如何应对处置各类不同的风险灾情,如何保护好受灾人群的安全等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可以说应急志愿服务要求更主动、更自觉、更自律。做到意志坚定,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无论是从志愿者个体或志愿服务组织来说,都体现了较好的专业性。正是源于以上的特征,应急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志愿者参与应急志愿服务过程中充满挑战、易受伤害,须高度重视、依法保护,确保应急志愿服务能够真正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与政府职业应急救援队伍并肩前行的同盟军、生力军。总结提炼“战时”志愿服务实践经验,把共同 “战时”的热情内化为历久弥新的志愿精神。在常态化志愿服务中,着眼根植家国情怀,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引导城乡居民进一步强化对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理念的认同。着眼助力文明实践,将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社会进步和时代文明的主要实践形式,激发公众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能力。Q3:青年是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内容也充分肯定了青年群体的责任与担当,您认为应如何提升青年志愿者的应急服务能力?
张勤: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激励广大青年勇挑重担、继续奋斗,谆谆嘱托,让广大青年勇挑重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广大青年志愿者,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用实际行动唱响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作为青年志愿者在面对风险挑战不仅要挺身而出、担当奉献,这既是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也是当代青年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展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美体验。Q4: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机构改革的重点工作,您认为应急志愿服务怎样更好的发挥作用?又该如何建设应急志愿的服务体系?
张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为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重大疫情防控的历练,我们要系统总结重大风险中应急志愿服务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在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我国志愿服务在应对重大风险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各类志愿力量能够迅速组织起来、步调一致,发挥各自优势又协调有序的志愿服务格局的关键。这次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志愿服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特点。
今后,可以探索建立不同层级的应急志愿服务体系,聚焦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培训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平战结合的高水平体系,构建统一指挥协调的应急联动体系。形成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加强沟通联动、信息共享,完善志愿服务应急规范化流程,不断提升应急状态下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动员能力。针对应急管理对专业性、科学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可以探索建立医疗、消防、救援、科技、心理疏导等各类志愿服务专业队伍,做好登记管理,加强培训演练,完善调用机制,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Q5:书中对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研究,现实中也涌现出了“志愿汇”“综合志愿平台”等信息化载体,请问应急志愿的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什么?哪些举措可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张勤: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应急资源投入不断加大,应急管理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志愿服务应急工作信息化、专业化工作得以显著的提高。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方面,但存在部分队伍业务“不专”的情况;指挥协调方面,初步建立了行业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跨部门联动机制,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应急资源装备方面,基本建立起专业化风险防控、危机响应、应急处置、事后保障的装备体系,但依然存在资源设备使用率低;应急物资方面,建立了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但物资调运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应急响应方面,形成了专业化、信息化响应机制,但初期响应机制有待完善。志愿服务以党建引领为纲领,在疫情防控、城市文明创建、文化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养老服务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不少贡献。目前,在应急信息化建设方面,夯实大数据基础,建立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提升“i志愿”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大数据管理能力及完善志愿服务队伍的协调联动及调度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大数据统一规划,组织编制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目录,建设应急大数据应用平台。进一步提升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加强志愿服务队之间、志愿服务队与部门之间的联动,完善基层镇街一级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区级统筹、镇街链接、村级发力三级信息化联动机制。Q6: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宣传活动是推动应急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力抓手,但现实中这些活动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您认为如何才能提升应急志愿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张勤:随着社会发展,各类风险危机频发,突发事件多发的态势成为常态。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实践中一些蝴蝶效应不断凸显,一些微小的问题,很有可能会演变为“灰犀牛”事件,面临的不确定风险也会增加。因此,培植和造就一支有爱心、能奉献、懂专业、有能力的应急志愿服务队伍,能够在突发事件中有效补充政府应急力量,降低突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应急管理的成本,优化突发事件应对的质量和效度。
当前应着力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的规范性、有效性,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渠道,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法治化、组织化、专业化、常规化和信息化。
制度保障法治化。促进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应着重通过制度保障来促进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组织化、有序化和专业化水平,规范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的救灾资金募集、招募、培训等内部制度建设,完善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激励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社会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
队伍建设组织化。在应对危机和救援中,不仅需要应急管理志愿服务的组织性,更要在对危机的监测、预警、事后恢复与重建等阶段有组织化的管理,以便实现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的可持续性。
应急能力专业化。志愿服务专业性不足不仅是志愿者自身能力的问题,更反映出公益组织培训机制的不成熟。在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理念与原则,利用专业的治理方式、标准化的手段、更科学的监测评估方法、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优质、更关注细节和更加人性化的应急效果,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多部门合作、多功能一体、多主体协同的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应急管理服务中心。
应急队伍常规化。志愿服务队伍是政府应急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应急队伍的培育、建设就必须纳入到政府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中加以培育、完善、建设,这样才能保障志愿者队伍在应急管理中,真正起到一种可依赖、可依靠的社会力量作用,其关键是社区日常工作要有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意识和实际可行的举措。
管理平台信息化。构建应急志愿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化管理,一是需要在常规化、类型化、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中,通过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维护其队伍建设的相对稳定和凝聚力。二是需要及时关注队伍动态信息的变化,使其精准、便于实现跨社区、跨部门,甚至跨行政区域共享。三是将志愿服务力量的常态化释放方式与应急条件下的特殊化使用方式相协调,做到常态化是志愿服务能力特殊化的训练,特殊化是志愿服务能力常态化的延展。
Q7:日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不断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您认为基层志愿服务应该如何推进?
张勤:加强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推进基层应急力量建设,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建设的新发展。有效发挥和管理基层应急志愿服务力量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在应对风险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应急救援中提供专业支持和队伍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打造和全力推进:一是完善应急志愿服务队伍管理体系。推进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分级分类,建立区、街(镇)、社三级体系,依照主要从事应急志愿服务专业领域进行分类建设。拓展应急志愿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注册审核、宣教培训、考核评定、监督管理、信息交互等功能。二是健全应急志愿服务专业能力培训机制。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应急志愿者培训体系;提升应急志愿者队伍救援协调联动能力,推动与专业队伍建立共训共练和协同配合机制;加强应急志愿服务绩效评估,引导应急志愿者队伍参与等级评估,鼓励应急志愿者参与星级评定。三是规范应急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明确应急志愿服务工作规范,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研究制定相应的应急志愿服务规范;注重打造应急志愿服务的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在行动”等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应急志愿服务业务技能竞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应急志愿服务综合保障。加快修订地方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整合基层应急志愿服务资源,为应急志愿者队伍解决训练场地不够、培训力量不足、建设经费不够等问题;维护应急志愿者权益,为应急志愿者开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必要的安全、卫生、医疗等条件和保障;加大财政对应急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补充志愿者活动设备、场地、工作经费,极大地激发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的热情。开展进基层宣传教育活动,启动“应急宣传、应急抢险救援”项目,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Q8:请问能否分享一下,您和团队在书稿的框架构思、实地调研、书稿撰写等过程中的背后故事,抑或是对我国未来应急志愿的研究展望?
张勤:此项成果出版的背后凝聚了科研团队“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勇于奉献”吃苦精神的众多故事。本研究作为“在国内系统研究志愿服务应急管理问题”尚属首例,为获取真实的现状和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团队先后展开了广泛的走访调查,对四川、江苏、上海、广东、甘肃等地实地调研,特别是在四川汶川进行过三次的访谈、问卷等形式,与多家应急志愿服务组织、相关专业救援队、消防部门、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及受灾群众等深入访谈,进社区进企业发放问卷,克服重重困难险阻。研究成果大多来自访谈材料和问卷数据的深度解剖,为处理大量访谈材料,深入分析各项数据,课题团队常常围绕一个或数个问题的争论或质疑讨论交流至凌晨,每人每年的工作量预计在5、6个月以上,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经过精益求精反复凝练的《志愿服务参与应急管理》。仅仅框架的拟定、样稿修改、打磨就历经数十次,样稿在校对采用交叉审读,轮流校阅,然后集合统稿改样,那些“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研究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因此,此项成果凝结了众多团队成员的心血和贡献,正是团队的群策群力、齐心协作,才有了这部具有前瞻性、先导性、时代性、探索性和现实性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往期精彩回顾
▼
访谈:苏芮 成纪宏 吴芳 高姝蕊 邢羿飞 彭可余
编辑:成纪宏 彭可余
审校:对话佳作版块团队